吴三桂其实不是没有想过索性不管不顾直接就丢下一切走了算了,可是尚可喜的例子已经摆在那里了,很明显,这就是康熙干的。吴三桂相信,若是离开了大队的保护,直接甚至连尚可喜那么远都走不了,康熙只要安排人手在自己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然后准备好几百支机枪,吴三桂就算有九条命也活不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福建的耿精忠给吴三桂来了信,信中说得很明白,只要吴三桂愿意造反,他耿精忠必定以平西王马首是瞻,到时候裹胁了平南王尚志信的部队,未必没有跟大清一拼之力,至少分庭抗礼还是有把握的。
反复考虑之后,吴三桂觉得自己已经给逼到了墙角,不反是不行的了。康熙九年年初(提前了三年),刚刚过完春节的平西王治下军士接到命令,为恢复明朝汉人江山,推翻大清统治,平西王吴三桂高举义旗,自号周王,并总统天下水路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开始与大清八旗对抗,整个南方打成了一团。
……
吴三桂总算是反了,耿精忠也反了,尚志信虽然不愿意反,可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根本就由不得他,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跟着造反,或许还能有点盼头,要么吴三桂和耿精忠兵合一处,直接先干掉了尚志信,然后再北上抗清。更何况他手下的广西将军孙延龄已经不听使唤(杜撰),举起了反旗,尚志信就算不参加也罪无可恕,只能跟着一起干了。
康熙和心里高兴,可嘴里却在朝堂上大声疾呼,让吴三桂和耿精忠、尚志信等人马上悬崖勒马,按照朝廷的计划撤藩,康熙保证,若是吴三桂等几位藩王愿意停战并老老实实的按照朝廷的计划撤藩,那么朝廷可以既往不咎,依旧给他买藩王的待遇,并让他们在辽东退养。
可惜的是,吴三桂等然不听劝阻,居然一路猛打,几个月的时间,连下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并占领了湖南大部,被派到湖南协助撤藩的十几万八旗军被困长沙,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臣以为,若是任由吴三桂等围困长沙,时间一久,我十余万八旗劲旅恐粮草不继,当派兵将之撤出长沙退过长江。”索额图算是最熟悉这次康熙撤藩事件安排的人,他当然明白,本来这十多万兵马是打算背水一战,强行在江南占领一个桥头堡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吴三桂和耿精忠两路出击,一路由西向东,一路由东向西,一下就掐断了这十几万人的退路,将他们困在了长沙城里。
“臣附议。”纳兰明珠难得的没有跟索额图唱反调,赞成派兵将被困长沙的八旗兵接过长江。
康熙也知道,这十几万八旗兵是必须想办法接出来的,若是没有了这些人,不但长江守不住,甚至有可能被三藩一路穷追猛打,说不定就真的要变天了。
康熙自认为算无遗策,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吴三桂和耿精忠居然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十几万兵马给围在了长沙。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事情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