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的有噶禮參與,那可不容易處置。”胤禛若有所思地說道,那戶部尚書張鵬翮同那兩江總督噶禮可有著兒女親家!
溫涼漫不經心地說道,“或者同噶禮沒有關係呢?”
胤禛似笑非笑地看著溫涼,道,“若是真的,先生豈不是沒面子。”他隨著說話的動靜越發地靠近溫涼,先是偷了個吻才低笑著開口,“為了讓先生不會如此,那噶禮總得做點什麼才是。”
這狀似昏君的話語讓溫涼麵無表情地挪開椅子,“爺還是認真做事吧。”他指了指桌面,那裡還有一小堆沒看完的密信。
胤禛失笑,倒是端正了態度。
果真如胤禛所言,原本勢如破竹的欽差在觸及到噶禮時,頓時成了寸步難行的泥人,你推搡來我推諉去,戶部尚書張鵬翮倒是和江南巡撫張伯行兩人對上了。紛飛的奏摺從江南飛到京城康熙帝的案頭,彼此的意見完全不同,頓成膠著局面。
案情很是波折,康熙帝為了讓案情繼續,先是停職了噶禮張伯行兩人,讓欽差加緊勘查。然得出的結果不盡人意,隨後又有證人上吊自殺,鬧得事態無法阻止。張鵬翮取了折中的法子,懲處幾個小官了事。
然江南學子不滿,康熙帝看著奏摺也更是不滿。而後的事態,讓康熙帝又另派欽差戶部尚書穆和倫,工部尚書張廷樞前去,得到的結果也不盡人意。張伯行的奏摺鏗鏘有力,堅持為江南學子發聲。
這種結果,早在溫涼的預料中。
溫涼不可能記住曾看過的所有事情,他只記得在今年會發生此事,然猜測出這般情況,也不難。從康熙帝派出戶部尚書張鵬翮時,此事便註定不能容易了解。張鵬翮自然會包庇噶禮,然江南學風盛行,才子矜傲,不必他處容易妥協。沒有合理的解釋,他們無法認同。
科舉是朝廷的命根,康熙帝自不會坐視不管,這是個兩難的局面。又因著後面的人不敢得罪前頭的幾位尚書,就算鬧到中央也沒人敢徹底翻案。
當康熙帝著人把案情快馬加鞭送到京城時,他也同樣在朝堂上提及此事,意見紛紛者眾,有以為噶禮與舞弊案關係不大,只有查實不力的罪責,反倒是張伯行誣陷噶禮,罪責更大些。也有意見不同者,不過聲音較小。
康熙帝蹙眉,又問諸位皇子意見。這倒是有了不同的反應,有以為各有其過,也有以為噶禮罪責。當康熙帝問及胤禛,胤禛答曰:“噶禮。”
“為何?”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噶禮本性如何,早有所察,張鵬翮等人的奏摺讚譽太過。證人情況蹊蹺異常,眾人皆畏尚書風光,反倒忽略了平凡事。”
康熙帝頷首,決定此案提交中央,讓九卿、詹事、科道等人共同審查這場舞弊案,本也以為此事可到此為止,未曾料到依舊起了風波。
第九十二章
溫涼初聽此事,恰好是在康熙帝身前。
康熙帝心情正好, 拉著溫涼在看著前幾日寫就的書法, 好在他並沒有好大喜功的習慣, 也不介意旁人說上兩句好壞。溫涼向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康熙帝不住點頭,半晌也拉著溫涼來寫字作畫。
溫涼對作畫並不熟悉,不過練字倒是常有。既然康熙帝要求, 他也便落筆而成。
康熙帝摸著鬍子, 笑眯眯地說道,“溫涼的書法倒是不錯, 怎麼藏著掖著不說,生怕朕拉著你去抄書不成?”
溫涼淡聲道, “遠不及皇上。”康熙帝的書法比不得大家, 不過比起溫涼的倒是綽綽有餘。他看著康熙帝眼底的青痕, 半晌後又言道,“皇上這些時日又沒有好生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