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兒認真地聽,知道爹爹教的是好道理,即便似懂非懂,也該首先記下。還會學著爹爹的模樣,也給爹爹擦頭髮、摸腦門兒。
義診與遊歷不同,多選擇偏僻村莊,首先拜訪村長,經同意後在村中顯眼處支攤,或是臨時進駐村醫家或村裡的藥堂。
姜宣年輕,長相矜貴可愛,村民們一開始不太信,他能理解,便家家戶戶走訪,溫和耐心地說明詢問,但有一處突破,顯示了醫術醫德,患者便蜂擁而至。
起初他也略忐忑,畢竟義診沒意思,窮鄉僻壤也與停仙門的玄妙洞天有雲泥之別,小山兒自小備受寵愛,沒吃過苦,義診條件艱難,他能習慣嗎?
然而事實證明,這回是他這個做爹爹的過分憂慮,小瞧自己的孩兒了。
義診時,他在攤前坐鎮,小山兒坐在他手邊,新奇地打量來人,認真地聽他問診、看他開方,很快便知道了他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於是後來每每剛想拿筆,小山兒就已經遞了上來,剛要鋪紙,小山兒也已經捏好一張在等待。
而且大約也是因為小山兒自小身邊就有許多性情才華各異的人,使得他不僅不怕生,反而十分喜歡同人聊天、問各種問題,甚至問到天馬行空。
於是義診排長隊時,小山兒便在隊伍中穿梭,與這人說兩句與那人說兩句,聊病情、聊爹爹、聊自己。
如此一來,他不僅沒有成為負累,反而是小助手:患者排到跟前,小山兒三言兩語就幫忙說清了症狀,也早早教他們提前翻好袖口,到時直接伸手腕,一日下來,節省出的時間姜宣能多看好些病患。
他這個爹爹別提多驚喜多驕傲了!
如此停停走走,從初春到仲夏,小山兒對外界的生活漸漸熟習,言行成長與在師門時一比,實可謂一日千里。
這天清晨,睡在村長家的父子倆早早醒來,準備在此處最後一日的義診。
穿好衣裳,姜宣出門打了清水,給小山兒擦臉擦手,然後梳頭。
這是他最愛做的事!
小傢伙的腦袋圓而飽滿,頭髮柔軟烏黑,摸起來特別舒服;
小傢伙又生得漂亮,披散頭髮時可愛憨然,梳起髮髻則精神文氣,無論如何,總能瞧得人滿心歡喜。
何況姜宣自己也是孩童心性,覺得梳頭就像變戲法,研究樣式與技巧特別有意思!
坐在銅鏡前,小山兒把手放在膝頭,問:「爹爹,我今日還扎書生團嗎?」
書生團就是頭頂束起一個揪,是他平時最常扎的髮式。
能這麼問,想來是有了旁的心思,姜宣只當沒聽出,故意道:「是啊。」
話音落,小山兒果然露出一點點急切,稍稍扭回頭說:「那爹爹可不可以把一個小揪揪變成兩個小揪揪?」
姜宣把小山兒的頭髮分成兩半,分別擱在左右耳下一卷,繼續故意問:「這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