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休息的間隙,從原主屋裡拿出來了一個袋子,裡面裝著白色的石膏。
「這是原主人用來做藥材的石膏,中醫叫做煅石膏,也就是熟石膏,我記得點豆腐用的也是熟石膏吧?」
趙葉青接過,往塑膠袋裡探頭聞了聞,確實是石膏的味道。
她答:「應該是一樣的。」
有了石膏做豆花就比較簡單了,要是用白醋點豆腐,做出來的豆花是散的,用石膏就能燜出一整塊結實的豆腐腦。
做石膏豆腐,黃豆和豆腐的比例大概是1比3左右,一斤黃豆能出三斤豆腐。
磨出來的豆漿過濾好後拿一半來做豆腐,另外一半再分成兩份,一小份煮開了當飲料喝,一大份用來做腐竹。
過濾出來的豆腐渣也好吃,加點蒜苗和辣椒炒一炒就是一道菜,用來拌飯比肉還香。
趙葉青把石膏兌上水,等豆漿煮好放涼一會後,在分幾次將石膏水倒入攪動起來的豆漿里,看到裡面逐漸變成絮狀,就蓋上蓋子燜著,十分鐘就能凝固成豆腐花。
穆奚在煮第二鍋豆漿,這一鍋是用來喝的,豆漿會假沸,得看到沸騰之後再多煮五分鐘才能盛出來喝。
這個天氣熱豆漿沒人喝,都得放涼了才行。
熱豆花燜好,趙葉青想吃又嫌它是熱的,盛出來了兩大碗豆花放進冰箱裡冰鎮降溫。
家裡沒有保鮮膜了,只能另外拿兩個盤子來當蓋子用。
熱豆漿得放涼一會再拿進冰箱,等放涼的功夫,還得煮第三鍋豆漿。
這一鍋是用來做腐竹的,煮好的豆漿把溫度稍微降下去一點後再重新燒開,文火慢慢加熱,直到豆漿的面上出現凝結的豆皮,過程有些像是冬天做奶皮子的時候。
火不能太大,太大了表面的豆皮就會破裂,過程十分費時,每一張豆皮都得花費七八分鐘來製作,薄薄的豆皮用一根稍微粗的鐵絲撩起來懸掛在已經準備好的小竹竿上面。
穆奚做腐竹的時候,趙葉青就在準備做豆腐。
豆腐模具是用前兩天穆奚砍樹回來做菌房的時候剩下的木頭做的,眼看著就要打黃豆了,便趁著空閒的時候隨手釘了一個模具。
把紗布鋪在四四方方的模具裡面,再將白花花的豆花倒進去,紗布收攏過來蓋上,再把上面的蓋子用力按壓。
模具下面有許多擠壓豆花出來的水分,趙葉青在上面放了一個大石頭,等到豆花的水分都被壓出來,這豆腐才算是做成了。
趙葉青把豆腐做好,穆奚那邊的腐竹才出來了四五張,盆里用來做腐竹的豆漿還有一大半,她又起了一鍋也一起做腐竹。
一斤半左右的黃豆最後做出來的腐竹只有不到一斤,趙葉青這也是第一次上手實操,之前都是見爺爺奶奶在過年的時候會做。
第一次得了成功的經驗,下一次就能多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