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照片裡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劉年年當時看的時候以為祝寧的隊友是一對雙胞胎,她跟剪報中的人長得一模一樣。
一樣的短髮,一樣的僵硬的肢體語言,她抬起眼神色漠然地盯著屏幕,有一種超脫世俗的神性。
這個人從八十年前活到現在,並且沒有絲毫變化,起碼有三個一模一樣的她。
報紙上有她的姓名,白澄。
……
「我活得比你想像得要更久。」
地下垃圾場內,白澄淡淡地說,「塑料被發明的同時,我就已經誕生了。」
「最初是分子形態,出於混沌形態並沒有更多個體意識,你可以把我想像成人類的胚胎。科研人員研發時不知道有我這個伴生物存在,事實上以我的視角來看,人類對世界一無所知。」
白澄最初只存在於實驗室,隨著科技進步,塑料流水線產生,人們批量生產塑料,也在批量生產白澄。
白澄無處不在,她朦朧間感受世界,各地的白澄把信息傳遞給她。
她第一次真正開始像人是一場意外,有個異食癖患者迷戀上吃塑膠袋,她不吃飯只吃塑料,家人阻攔就背著家人偷吃,吃掉之後再嘔吐出來。
白色塑膠袋經過食道,掉進胃裡,把胃部塞滿形成胃的形狀,然後一陣痙攣後,膽汁和胃液把塑料沖刷出來。
在人看來這個過程很噁心,但對於白澄來說,異食癖女孩仿佛一台三維印表機,為她準確描繪出口腔、食道和胃部的器官。
白澄擁有的第一個器官就是胃,掉在地上的塑膠袋收縮著,依靠記憶把自己重新扭曲成一個胃的形狀。
也是作為一隻胃,她開始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女孩兒怕被家人發現,她想收拾起來自己的嘔吐物,卻發現那隻沾滿胃液的塑膠袋在收縮,並且團緊了自己。
在女孩兒眼裡,白澄像是一個胎兒。
她把白澄養起來了,泡在圓形魚缸里,白色塑膠袋會散開,像是一隻遊動的水母,但大多數時候她都喜歡團成一團,堅持以為自己是一隻胃。
女孩兒不再那樣激進,她把塑膠袋撕碎再吃,這樣不會吃進去就吐。
白澄不理解,人的身體情況不適合食用塑料,她為什麼要克服著本能強迫自己吃塑料。
大多數時候,女孩兒像是啃餅乾一樣吃塑料,然後隔著魚缸看白澄,女孩兒也不說話,只是很偶爾地伸出手指貼在魚缸邊緣,塑膠袋也會隔著玻璃和她觸碰,然後女孩兒會露出一個單純的笑。
那也是白澄第一次知道自己可以逗笑人,那樣簡單。
她們就這樣靜靜陪伴彼此,分享孤獨。
後來她被父母發現,送到醫院強制治療,家人看到了魚缸里的塑膠袋,在入院的同一天嫌惡地倒掉,白澄被當成垃圾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