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是負責高溫碳化爐的工人,這項技術之前只有謝俞會,後來他又教給了羅寶山,因為這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所以謝俞只教羅寶山別人也無話可說,因此羅寶山也成功的進入了工人名單。
剩下負責切割竹片和鑽孔的,除了技術之外,也考慮到家境,家境差負擔重責任心強進取心強的優先錄取。
最後一個名額給了一個大隊幹部的家屬,用來平衡竹編廠和大隊部的關係。
於是等會計那邊將竹編廠的工分計算清楚,謝俞便開始按照工分給大家發工資,與此同時將竹編廠定下的正式員工名單公布出來。
謝俞這一波操作在村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那可是正式工人,每個月都有工資拿的工人啊,被錄取的高興不已,沒有被錄取到的自然是滿心失落,但知道即使當不上正式工人,以後旺季也有可能當上臨時工人,或者拿到工廠分出來的活計,依舊能夠賺到錢,大家就沒有那麼激動了。
更何況還分錢了。
多的人家能分到十幾二十塊錢呢。
以往年底分到的也不比這多多少,那些人家簡直是要高興壞了,自然是希望竹編廠能夠越辦越好,讓他們能夠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日子。
竹編廠正式獨立運轉後,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場地的問題。
之前像存放竹子,切割竹子這些工作都是在村里專門用來晾曬糧食的曬場上進行的,像鑽竹孔更是直接在大隊部進行,如今竹編廠獨立出來了,肯定不能再像之前那樣,竹編廠必須得有屬於自己的場地。
於是大隊給竹編廠批了一塊場地比較大,出入也方便的地方給竹編廠。
蓋青磚廠房是不用想了。
謝俞帶著員工用剩下的竹子搭建了個大棚,大家就暫且先在這裡工作。
不過這樣的大棚做庫房肯定是不行的,謝俞就跟村里租了個屋子專門用來做庫房。
現在竹編廠依舊每天生產玉涼蓆,每天的產量跟之前相比肯定是大大降低的,最後整個十月份竹編廠也只賣出去了二十床玉涼蓆而已,到了 11 月,縣城和鎮供銷社都不再收購玉涼蓆,不過謝俞依舊讓廠里按部就班的生產,只不過所有經過高溫碳化生產出來竹片並沒有像之前那樣直接被編織成玉涼蓆,而是全部存到庫房裡,這樣每月都存一批,等到來年夏天就能有一批存貨,到時候直接將玉涼蓆編織出來就可以售賣出去了。
不過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工廠肯定是不行的,更何況玉涼蓆不用編織,那兩個專門負責編制的員工豈不是就空閒下來了這不是資源浪費嗎
那肯定是不行的。
謝俞就將自己的第二套計劃拿出來,先將設計圖畫出來,而後讓編織工將自己要的產品製作出來,看過滿意後就讓他們先製作一批,而後他直接帶著這些樣品先去找縣城供銷社的唐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