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川萂笑道:「硨磲姐姐和金書姐姐兩個將它們給織成布了,公子您要看看嗎?」
夏川萂得到的那二百多顆棉鈴,攏共得到了八兩多的棉花,這還沒有粗棉細棉之分呢,除了留出來差不多二兩的份額,剩下的六兩全都紡成了線,織成了布。
現在布匹的標準幅度是兩尺,這六兩棉花一共得布五尺半,差不多1.2米,只能給郭繼業做個無袖無領的單衣比甲穿,實在寒磣。
而且,手感太粗了。
好在是長絨棉,絨夠長,布織的足夠密實,又沒有將細絨挑出來,也還算軟,但即便如此,還是得了郭繼業一個嫌棄的評價:
「就這?」
夏川萂強調:「可以織布啊,也就是說,除了桑和麻之外,神州大地上又多了一種可以織成布匹的材料,這不好嗎?」
郭繼業似笑非笑:「本公子花了幾萬金給你,就得到這樣一塊喇手的布匹,你跟本公子說好?」
夏川萂忙道:「話不是這麼說的,咱們不是還得到了種子嗎?等擴大種植,得到了足夠多的棉絨,那就可以織出無數的布匹,就跟桑和麻一樣。」
郭繼業:「一來,咱們沒有誰會種這花,二來,就是種出來了,百姓已經有桑和麻可以穿了,這布比絲差,比麻貴,你說你將布織出來了給誰穿?」
一句話,無利可圖。
百姓們是很守舊的,因為他們抗風險能力低,所以他們不會輕易的就接受一個外來物種增加他們生存的風險的,而這個棉花,明顯的比不上絲綢,又沒有麻易得還便宜,百姓們為什麼要接受它?
自討苦吃嗎?
而百姓們不願意種植,這棉花產量上就上不去,沒有產量,價格就打不下來,貴族看不上,百姓穿不起,簡直是惡性循環。
而且,郭繼業繼續道:「聽你所說,這是硨磲和金書花費了兩天功夫得到的?處理起來也太費時費力了些,不划算。」
是的,前期挑揀棉絮剝出棉籽是需要人工和時間的,彈棉花也需要費時費力,然後才是紡織,而麻和絲,用上同樣的人力和時間,卻能得到更精美的布匹,這樣看來,棉花就更沒有競爭力了。
雖然只是隨意挑剔了幾下,但郭繼業卻是一針見血的指出棉花的缺點。
夏川萂無言以對,因為郭繼業說的都是事實。
後世棉花為什麼能普及到千家萬戶而且價格還很低?
那是因為從種植到採摘、到處理雜物到成絮全部都機械化了,人工成本都花在了後期成布的質量和成衣的設計上,可不就能普及了嗎?
而現在,百姓們連種植棉花的動力都沒有,更不要說推廣普及了。